請輸入查詢內容
注音
拼音
解釋 感情融洽,互相以詩文酬答。語本《詩經?鄭風?蘀兮》。後多比喻彼此配合、呼應。[例]為達目的,兩人一唱一和,說得天花亂墜|他們倆做事,一唱一和,是工作上最佳拍檔。
英文 to echo one another (idiom)
法語 (expr. idiom.) faire écho à l'autre
1.表示感情融合、志趣相投,而以詩文相酬答。語本《詩經.鄭風.蘀兮》:「叔兮伯兮,倡予和女。」
2.比喻互相幫腔、附和。《海上花列傳.第四二回》:「陶玉甫見這光景,一陣心酸,那裡熬得,背著雲甫,逕往後面李秀姐房中,拍凳搥檯,放聲大慟。再有李浣芳一唱一和,聲徹於外。」
一 唱 和
1、 另外,高淳陽腔目蓮戲是一唱眾和,鑼鼓喧天,不用管絃,舞臺上是看不到胡琴、絲絃這些常規戲曲伴奏的樂器,而安徽的祁門在舞臺上還可以看到胡琴。
2、 其“一唱眾和”,以打擊樂和絲、竹、弦、管等樂器配樂伴奏,唱腔可塑性大、聲調高亢,既具南派之溫柔敦厚,又兼北風之慷慨激昂。
3、 而陽腔目連戲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唱眾和,鑼鼓音節,不用管絃。
4、 力量大的明顯特徵就是一唱眾和。
5、 過去的湘劇高腔,一唱眾和,鼓板擊節,不用管絃。
6、 其中,有兩個曲目吸收了民歌——“勞動號子”一唱眾和的演唱形式。
7、 用鑼鼓伴唱,不用管絃;一唱眾和,獨唱與幫腔結合;運用腔滾結合的歌唱方法滾調。
8、 五位青年推著小車子,喊著黃河歌謠,一唱眾和的“跳龍門”。
9、 它的特色是一唱眾和,唱腔可塑性大、聲調高亢,既具南方溫柔敦厚之雅韻,又兼北方慷慨激昂的氣概。
10、 潮劇由宋、元南戲演變而來,有一唱眾和的形式,表演細膩,服裝用潮繡,有地方特色。
11、 演唱形式上,《等》劇改變了傳統贛劇幫腔一唱眾和的形式,新增西方歌劇中的獨唱、重唱、混聲合唱等多種演唱形式。
12、 校風和諧,多元統一,濃濃家國之情;校歌雄壯,一唱眾和,朗朗鏗鏘之趣。
13、 說實話,媒體記者和某些時評作者對這種無價值新聞的“一唱眾和”,實在無異於街頭的起鬨,除了譁眾取寵,吸引眼球,令人側目外,並無什麼意義。
14、 通過這一個網路交流平臺,人們能夠迅速地參與公共事件,發表看法,支援或否定意見,提出建議,併發起號召,煞有“一呼萬應、一唱眾和”之勢。
15、 《龍船歌》分為《開江歌》、《祭江歌》、《辭江歌》三部分,一唱眾和,旋律動聽。
© CopyRight 2024 LOOKUP.TW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