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輸入查詢內容
注音
拼音
解釋
1.三件矛盾相反的行為。《三國志.卷一三.魏書.鍾繇等傳.評曰》「王肅直諒多聞」句下南朝宋.裴松之.注:「劉寔以為肅方於事上好下佞己,此一反也。性嗜榮貴而不求苟合,此二反也。吝惜財物而治身不穢,此三反也。」南朝宋.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品藻》:「卞望之云:『郗公體中有三反:方於事上,好下佞己,一反。治身清貞,大脩計校,二反。自好讀書,憎人學問,三反。』」
2.三次反叛。《晉書.卷八四.劉牢之傳》:「而將軍往年反王兗州,近日反司馬郎君,今復欲反桓公。一人而三反,豈得立也。」
3.三次往返。《史記.卷七五.孟嘗君傳》:「孟嘗君相齊,其舍人魏子為孟嘗君收邑入 ,三反而不致一入。」
4.天子親耕時,鋤土三次稱為「三反」。漢.班固《白虎通.卷四.耕桑》:「天子耕東田,而三反之。」
1.三件矛盾相反的行為。《三國志.卷一三.魏書.鍾繇等傳.評曰》「王肅直諒多聞」句下南朝宋.裴松之.注:「劉寔以為肅方於事上好下佞己,此一反也。性嗜榮貴而不求苟合,此二反也。吝惜財物而治身不穢,此三反也。」南朝宋.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品藻》:「卞望之云:『郗公體中有三反:方於事上,好下佞己,一反。治身清貞,大脩計校,二反。自好讀書,憎人學問,三反。』」
2.三次反叛。《晉書.卷八四.劉牢之傳》:「而將軍往年反王兗州,近日反司馬郎君,今復欲反桓公。一人而三反,豈得立也。」
3.三次往返。《史記.卷七五.孟嘗君傳》:「孟嘗君相齊,其舍人魏子為孟嘗君收邑入 ,三反而不致一入。」
4.天子親耕時,鋤土三次稱為「三反」。漢.班固《白虎通.卷四.耕桑》:「天子耕東田,而三反之。」
1、 在學習上我們要一隅三反,才能觸類旁通。
2、 怪不得人家都說秀才造反,三年不成。
3、 一幫學生娃能起什麼風浪,沒聽過,秀才造反,三年不成嗎?
4、 譬如說淮南王劉安,實際上也參與了叛亂,只是秀才造反,三年不成,劉德這個喜好文學的堂叔還沒起兵,就走漏了風聲,被他的丞相軟禁了起來。
5、 由此可舉一反三,拓展我們的視野。
6、 老師教導同學們要對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,融會貫通。
7、 一個富於創新精神的人,對所學知識會舉一反三,敢於革故鼎新,善於古為今用,並且有群策群力的合作意識。
8、 凡事能舉一反三,正是他學習快速的原因。
9、 我們學習要能舉一反三,觸類旁通。
10、 現代漢語的句型是有限的,掌握了句型,我們就能舉一反三,造出各種各樣的句子來。
11、 我們做題時要仔細認真的做,直道自己能舉一反三。
12、 是想著上京找人“擺平”,還是嚴肅處理、舉一反三?
13、 這樣,閱讀古書時才能舉一反三,觸類旁通。
14、 小明反應相當敏捷,只要老師教過的,他都能舉一反三。
15、 只有學好基礎知識,做到深根固柢,才能達到舉一反三,靈活運用的目的。
<< 三藩市(San Francisco) 三分 >>
© CopyRight 2025 LOOKUP.TW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