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音

拼音

解釋 [動]
1.用。如:「以禮待之」、「以身作則」。《左傳.襄公十年》:「我辭禮矣,彼則以之。」漢.王充《論衡.程材》:「洗洿泥者以水,燔腥者用火。」
2.仰賴、憑藉。《韓非子.五蠹》:「富國以農,距敵恃卒。」漢.王充《論衡.卜筮》:「欲知天,以人事。」
3.認為。如:「以為」。《左傳.昭公二十五年》:「告臧孫,臧孫以難;告郈孫,郈孫以可勸。」唐.柳宗元〈為裴中丞上裴相賀破東平狀〉:「竊以自古中興之主,必有命代之臣。」
4.可、能夠。《詩經.齊風.猗嗟》:「四矢反兮,以禦亂兮。」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:「大則以王,小則以霸。」
5.令、使。《戰國策.秦策一》:「向欲以齊事王,使攻宋也。」
[介]
1.因為、由於。《論語.衛靈公》:「君子不以言舉人,不以人廢言。」《韓非子.喻老》:「千丈之隄,以蟻螻之穴潰。」
2.按、依。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斧斤以時入山林,材木不可勝用也。」《商君書.更法》:「禮法以時而定,制令各順其宜。」
3.在、於。《左傳.桓公二年》:「其弟以千畝之戰生,命之曰成師。」唐.柳宗元〈斷刑論〉:「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。」
4.加在前、後、左、右、上、下、往、來、東、西、南、北等字之前,表時空和方位的界限。如:「自古以來」、「長安東路以西」、「價格在一千元以上」。
5.連及。《易經.小畜.九五》:「有孚攣如,富以其鄰。」《論語.堯曰》:「朕躬有罪,無以萬方。」
[連]
1.而、且。《詩經.邶風.燕燕》:「瞻望弗及,佇立以泣。」《禮記.樂記》:「亡國之音哀以思,其民困。」
2.因此。《漢書.卷二九.溝洫志》:「於是關中為沃野,無凶年,秦以富彊。」《文選.諸葛亮.出師表》:「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義,以塞忠諫之路也。」
3.目的在於。如:「以免」、「以致於」。《書經.泰誓下》:「郊社不修,宗廟不享。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。」
4.與、和。《儀禮.鄉射禮》:「各以其耦進,反于射位。」
[助]
置動詞後,無義。如:「得以」、「能以」。《論語.泰伯》:「可以託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。」
[副]
1.太、甚。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:「三月無君則弔,不以急乎?」《史記.卷六六.伍子胥傳》:「子之報仇,其以甚乎?」
2.既、已經。通「已」。《三國志.卷二三.魏書.杜襲傳》:「吾計以定,卿勿復言。」
3.愈益、更加。《呂氏春秋.恃君覽.觀表》:「魏日以削,秦日益大。」《史記.卷五.秦本紀》:「及其後世,日以驕淫。」
[名]
1.緣故、理由。《詩經.邶風.旄丘》:「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」《列子.周穆王》:「宋人執而問其以,華子曰:『曩吾忘也。』」
2.以色列的簡稱。如:「以阿戰爭」。
3.姓。如漢代有以彤。

詳細解釋


[動]
1.用。如:「以禮待之」、「以身作則」。《左傳.襄公十年》:「我辭禮矣,彼則以之。」漢.王充《論衡.程材》:「洗洿泥者以水,燔腥者用火。」
2.仰賴、憑藉。《韓非子.五蠹》:「富國以農,距敵恃卒。」漢.王充《論衡.卜筮》:「欲知天,以人事。」
3.認為。如:「以為」。《左傳.昭公二十五年》:「告臧孫,臧孫以難;告郈孫,郈孫以可勸。」唐.柳宗元〈為裴中丞上裴相賀破東平狀〉:「竊以自古中興之主,必有命代之臣。」
4.可、能夠。《詩經.齊風.猗嗟》:「四矢反兮,以禦亂兮。」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:「大則以王,小則以霸。」
5.令、使。《戰國策.秦策一》:「向欲以齊事王,使攻宋也。」
[介]
1.因為、由於。《論語.衛靈公》:「君子不以言舉人,不以人廢言。」《韓非子.喻老》:「千丈之隄,以蟻螻之穴潰。」
2.按、依。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斧斤以時入山林,材木不可勝用也。」《商君書.更法》:「禮法以時而定,制令各順其宜。」
3.在、於。《左傳.桓公二年》:「其弟以千畝之戰生,命之曰成師。」唐.柳宗元〈斷刑論〉:「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。」
4.加在前、後、左、右、上、下、往、來、東、西、南、北等字之前,表時空和方位的界限。如:「自古以來」、「長安東路以西」、「價格在一千元以上」。
5.連及。《易經.小畜.九五》:「有孚攣如,富以其鄰。」《論語.堯曰》:「朕躬有罪,無以萬方。」
[連]
1.而、且。《詩經.邶風.燕燕》:「瞻望弗及,佇立以泣。」《禮記.樂記》:「亡國之音哀以思,其民困。」
2.因此。《漢書.卷二九.溝洫志》:「於是關中為沃野,無凶年,秦以富彊。」《文選.諸葛亮.出師表》:「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義,以塞忠諫之路也。」
3.目的在於。如:「以免」、「以致於」。《書經.泰誓下》:「郊社不修,宗廟不享。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。」
4.與、和。《儀禮.鄉射禮》:「各以其耦進,反于射位。」
[助]
置動詞後,無義。如:「得以」、「能以」。《論語.泰伯》:「可以託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里之命。」
[副]
1.太、甚。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:「三月無君則弔,不以急乎?」《史記.卷六六.伍子胥傳》:「子之報仇,其以甚乎?」
2.既、已經。通「已」。《三國志.卷二三.魏書.杜襲傳》:「吾計以定,卿勿復言。」
3.愈益、更加。《呂氏春秋.恃君覽.觀表》:「魏日以削,秦日益大。」《史記.卷五.秦本紀》:「及其後世,日以驕淫。」
[名]
1.緣故、理由。《詩經.邶風.旄丘》:「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」《列子.周穆王》:「宋人執而問其以,華子曰:『曩吾忘也。』」
2.以色列的簡稱。如:「以阿戰爭」。
3.姓。如漢代有以彤。

「以」更多造句

1、 文天祥被俘後,誓死不屈,對敵人的威逼利誘,均正義斥之。

2、 暪把任務平均後分給各班。

3、 解構經典、古諷今,這期策劃,在郭老看來,做到了“新、奇、妙”。

4、 詩中古諷今,用南宋秦檜與金議和,致不能恢復舊疆的歷史事實,直斥和議之罪。

5、 對於那些社會責任感極強的京城劇作家來說,不能古諷今、鍼砭時事就沒有創作的動力。

6、 在我們這樣一個視歷史如信仰的民族,“古諷今”的傳統根深蒂固,於是也就有了“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”這類說法。

7、 他還時常把古典文籍或史實中的故事信手拈來古諷今。

8、 他古諷今,“‘隆中對’不會錯的,問題在人。

9、 臣民偶語詩詞,古諷今者,或棄市,或收監,或黥為城旦。

10、 第二,史為鑑可知興衰,《潛規則》靠春秋筆法古諷今,很高明。

11、 明朝張居正,通過編《帝鑑圖說》,實際就起了一個諫官的作用,古諷今,教育皇帝,這本書現在還在。

12、 袁紹出身高貴,對文章典籍十分熟稔,董卓亂政前,他在洛陽,來往的賓客多為世家華族,眾人談起典故古諷今,無不如數家珍。

13、 《偷天換日》收錄《偷天換日》與《少年狀元》,皆將時事融入漫畫古諷今。

14、 前者是一本機趣橫生而又意味無窮的隨筆,作者微言大義,古諷今,舉重若輕之餘,深得王小波的神韻。

15、 “我不這麼認為,作者白居易一生得不到朝廷重用、不得志,他寫作這首詩的目的就是古諷今。

<< >>





使用條款 | 私隱政策 | 聯繫我們 |

© CopyRight 2024 LOOKUP.TW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