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輸入查詢內容
注音
拼音
解釋
多施恩德於天下,謹慎使用刑罰。《書經.康誥》:「惟乃丕顯考文王,克明德慎罰。」
多施恩德於天下,謹慎使用刑罰。《書經.康誥》:「惟乃丕顯考文王,克明德慎罰。」
1、 配流刑的出現是封建統治者“明德慎罰”傳統思想的反映,體現了唐宋之際社會的重大變革。
2、 “無刑”的具體方式是“明德慎罰”———崇尚德政,慎施刑罰,惟敬王刑,以成三德。
3、 西北政法大學付玉明副教授認為中國古代法律中的明德慎罰、德主刑輔思想,均可作為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文化淵源。
4、 早在先秦時期,就已出現“明德慎罰”的法律思想,漢時則明確提出“德主刑輔”的思想,並強調“使之以和”。
5、 它肇始於西周時期周公提出的“明德慎罰”,中經春秋戰國儒家傳揚的“為政以德”,形成於董仲舒的“德主刑輔”。
6、 從這種見解出發,周公提出了“明德慎罰”的主張。
7、 “明德慎罰”、“令順民心”是我國古代法律思想的基本觀念,我們寄希望法規能夠懲惡揚善,何謂善惡,民心自有公斷。
8、 某以為治理國家須明德慎罰、惟刑之恤。
9、 明德慎罰,國家既治四海平”(《荀子·成相》),儘管如此,主張“人性惡”的荀子仍然強調德為行政之本。
10、 惟乃丕顯考文王,克明德慎罰,不敢侮鰥寡。
11、 周公強調的核心觀點,就是後世經常重複的“明德慎罰”——這四個字,構成了《康誥》的主題詞。
12、 並提出明德慎罰原則,要求以德為指導,力求做到刑罰得中,從而緩和了周初尖銳的階級矛盾,造就了“成康之治”。
13、 西周時期,周公提出“明德慎罰”,後經孔、孟、董仲舒等人加工為“德主刑輔”,成為封建社會的法制原則。
14、 早在先秦時期,就已出現“明德慎罰”。
15、 所以到了周王朝,周公對成王的教誨便成了“明德慎罰”、“敬德保民”、“以德配天”。
© CopyRight 2024 LOOKUP.TW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