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音

拼音

解釋 [名]
1.成把、成束的穀物。《說文解字.又部》:「秉,禾束也。」《詩經.小雅.甫田》:「彼有遺秉,此有滯穗。」梁.范縝〈神滅論〉:「豈不以僧有多稌之期,友無遺秉之報?」
2.量詞。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。十六斛為「一秉」。《集韻.上聲.梗韻》:「秉,或曰粟十六斛為秉。」《論語.雍也》:「冉子與之粟五秉。」
3.權柄。通「柄」。《管子.小匡》:「治國不失秉,臣不如也。」《史記.卷七九.范 睢蔡澤傳》:「吾聞先生相李兌,曰『百日之內持國秉』,有之乎?」
4.姓。如漢代有秉寬。
[動]
1.用手執握。《文選.古詩十九首.生年不滿百》:「晝短苦夜長,何不秉燭遊!」
2.保持、堅持。唐.皇甫冉〈太常魏博士遠出賊庭江外相逢因敘其事〉詩:「秉節身常苦,求仁志不違。」元.劉時中〈端正好.眾生靈遭魔障套.三煞〉:「這相公主見宏深,秉心仁恕。」
3.主持、掌握。《詩經.小雅.節南山》:「秉國之均,四方是維。」《新唐書.卷八四.李密傳》:「(王儒信)勸讓自為大冢宰,總秉眾務,收密權。」
4.根據、依循。如:「秉公處理」。

詳細解釋


[名]
1.成把、成束的穀物。《說文解字.又部》:「秉,禾束也。」《詩經.小雅.甫田》:「彼有遺秉,此有滯穗。」梁.范縝〈神滅論〉:「豈不以僧有多稌之期,友無遺秉之報?」
2.量詞。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。十六斛為「一秉」。《集韻.上聲.梗韻》:「秉,或曰粟十六斛為秉。」《論語.雍也》:「冉子與之粟五秉。」
3.權柄。通「柄」。《管子.小匡》:「治國不失秉,臣不如也。」《史記.卷七九.范 睢蔡澤傳》:「吾聞先生相李兌,曰『百日之內持國秉』,有之乎?」
4.姓。如漢代有秉寬。
[動]
1.用手執握。《文選.古詩十九首.生年不滿百》:「晝短苦夜長,何不秉燭遊!」
2.保持、堅持。唐.皇甫冉〈太常魏博士遠出賊庭江外相逢因敘其事〉詩:「秉節身常苦,求仁志不違。」元.劉時中〈端正好.眾生靈遭魔障套.三煞〉:「這相公主見宏深,秉心仁恕。」
3.主持、掌握。《詩經.小雅.節南山》:「秉國之均,四方是維。」《新唐書.卷八四.李密傳》:「(王儒信)勸讓自為大冢宰,總秉眾務,收密權。」
4.根據、依循。如:「秉公處理」。

「秉」更多造句

1、 這一辦學模式濃縮了郭文的大學理念,其成功實踐對中國大學教育發展產生重要影響。

2、 以郭文及其東南大學改革為個案,分析美國大學模式在近代中國的匯入與影響,對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有積極的作用。

3、 倉東村已完成修復的侯成謝公祠和文謝公祠。

4、 郭文雷厲風行,隨即組織“籌議請改本校為東南大學委員會”,經過一年多的奔走,雖幾經波折,1921年9月,國立東南大學正式成立,郭文任校長。

5、 書與文自古書家盡宿儒,雕蟲只作文餘。

6、 二十世紀以來,文衡、掌科苑、主講壇者遍及五洲,據不完全統計,到2012年,蘄春籍教授、副教授人數達到4300多位,遍佈海內外,故有“教授縣”美譽。

7、 在倉東村立園祖屋旁,文謝公祠和侯成謝公祠比肩而立,承載著村民對祖先的緬懷與敬仰。

8、 寒冬臘月吃青菜,圍著火爐吃西瓜,形象地映射出改革開放的巨大光輝,文論理,讓人信服。

9、 1914年8月,江謙受命籌備南京高等師範學校,第一著棋就是函聘即將拿到博士學位的郭文為教務主任,並請他代為南高延攬師資。

10、 只是那時,他還曾想起他曾經用油鍋炸了一個公直言的一個文弱書生嗎?這些細節看似微不足道,但有時候卻真真切切的左右了一個人的命運,改變了歷史發展的格局。

11、 評議中,組成人員公直言,指出被評議物件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,並提出改進工作的意見和建議。

12、 當地地保也曾公直言,以未收到府縣戒嚴命令為由抗議,卻被鐵桿漢奸犟驢子親自砍斷一隻胳膊,攆出長林溝。

13、 “作為人大代表,就要忠實履職、公直言,不僅要善於傾聽群眾的心聲,還要敢於表達人民願望,始終保持心聲與人民共振。

14、 一是寫出了將帥們敢於公直言,敢於講真話,這也是這部著作寫得最生動的部分。

15、 遠的不說,近幾年的公共事件中,總能見到韓委員公直言的身影。

<< >>





使用條款 | 私隱政策 | 聯繫我們 |

© CopyRight 2024 LOOKUP.TW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