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輸入查詢內容
注音
拼音
解釋
[名]
1.古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。圓腹、三足兩耳,亦有四足的方鼎。盛行於商、周時代。《說文解字.鼎部》:「鼎,三足兩耳,和五味之寶器也。」《玉篇.鼎部》:「鼎,器也,所以熟食者。」
2.古代傳國的寶器。相傳夏禹鑄九鼎以為傳受帝位的重器。《左傳.宣公三年》:「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,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。對曰:『在德不在鼎……周雖德衰,天命未改,鼎之輕重,未可問也。』」
3.比喻三公、宰相、重臣等高位。如:「臺鼎」、「鼎輔」。
4.古代烹殺罪人的刑具。戰國燕.燕丹〈與傅麴武書〉:「故有刎喉不顧,據鼎不避者,斯豈樂死而忘生哉,其心有所守也。」宋.文天祥〈正氣歌〉:「鼎鑊甘如飴,求之不可得。」
5.福建方言。指鍋子。如稱廚房為「鼎間」,稱鍋蓋為「鼎蓋」。
6.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[副]
1.鼎有三足,引申為三方並立。《三國志.卷六一.吳書.陸凱傳》:「近者漢之衰末,三家鼎立。」《晉書.卷八七.武昭王李玄盛傳》:「昔漢運將終,三國鼎峙,鈞天之曆,數鍾皇晉。」
2.方、正。《漢書.卷四八.賈誼傳》:「天子春秋鼎盛,行義未過。」
[形]
大。如:「鼎言」、「鼎臣」、「大名鼎鼎」、「這件事情,我需要你的鼎力相助,才可能成功。」
[名]
1.古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。圓腹、三足兩耳,亦有四足的方鼎。盛行於商、周時代。《說文解字.鼎部》:「鼎,三足兩耳,和五味之寶器也。」《玉篇.鼎部》:「鼎,器也,所以熟食者。」
2.古代傳國的寶器。相傳夏禹鑄九鼎以為傳受帝位的重器。《左傳.宣公三年》:「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,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。對曰:『在德不在鼎……周雖德衰,天命未改,鼎之輕重,未可問也。』」
3.比喻三公、宰相、重臣等高位。如:「臺鼎」、「鼎輔」。
4.古代烹殺罪人的刑具。戰國燕.燕丹〈與傅麴武書〉:「故有刎喉不顧,據鼎不避者,斯豈樂死而忘生哉,其心有所守也。」宋.文天祥〈正氣歌〉:「鼎鑊甘如飴,求之不可得。」
5.福建方言。指鍋子。如稱廚房為「鼎間」,稱鍋蓋為「鼎蓋」。
6.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[副]
1.鼎有三足,引申為三方並立。《三國志.卷六一.吳書.陸凱傳》:「近者漢之衰末,三家鼎立。」《晉書.卷八七.武昭王李玄盛傳》:「昔漢運將終,三國鼎峙,鈞天之曆,數鍾皇晉。」
2.方、正。《漢書.卷四八.賈誼傳》:「天子春秋鼎盛,行義未過。」
[形]
大。如:「鼎言」、「鼎臣」、「大名鼎鼎」、「這件事情,我需要你的鼎力相助,才可能成功。」
1、 世侄孝心,可彰日月,想今天子無道,民怨鼎沸,我等一干大臣也屢次進言天子,早放各路諸侯主回封地。
2、 ,搞得小小的一倉鎮民怨鼎沸、哭聲連天。
3、 王緒失蹤,建康城民怨鼎沸,皆曰王緒是真凶。
4、 雙魚寨設在兩山夾持的交通要津上,兵卒稅吏行為粗蠻,言語惡毒,對路人公然勒索錢財,稍有不從便籍沒財貨,拘押鞭打,惹得民怨鼎沸。
5、 周幽王本來就是一位昏庸之王,他寵信了一位貪財圖利而又善於逢迎、能說會道的大臣主持朝政,導致民怨鼎沸一。
6、 前幾年又在團島槍斃了共產黨人李慰農、著名記者胡信之,惹得民怨鼎沸,山東父老提起張宗昌來,恨不得食其肉,剔其骨。
7、 重貫虛報戰功,藉此一路耀武揚威,搜刮剝削,百姓如遭敲骨吸髓,民怨鼎沸,朝野洶洶,黷武窮兵,國庫漸空,且引致鄰國異族對宋起覬覦之心。
8、 擬就李自成系列時事小說作分析,探討這些身處鼎革的作者們,如何借小說以表達他們的關注與思考。
9、 身處鼎革,又享受鼎革之後的恩賜與繁榮。
10、 明清鼎革之際,家族遭受重創,多人罹難。
11、 宋末士子在經歷了空前的鼎革動亂之後,對杜甫“詩史”精神有了比唐人更為深刻的認識。
12、 洪洞劉氏雖然經歷了明清鼎革,但是其宗族建設程序並未斷裂,在清朝繼續保持其優越的政治地位。
13、 明末清初,政權鼎革之際,有志人士以種種方式迴應時勢,留下了可供評說的功過是非。
14、 不過,面對眾所周知的權力之惡,不思鼎革,蹈常襲故,這無異於守護與傳承權力之惡,如此一來,當然談不上歷史的發展與進步。
15、 竊氏世居門東新路五號,已產數代於茲,尚堪自給,鼎革時先夫棄世,氏守志撫孤,已成家立業,孫兒女繞膝,足慰晚年。
© CopyRight 2024 LOOKUP.TW Rights Reserved.